文/放羊的老奶奶
近些年来,我国电影蓬勃发展,票房屡创新高。然而动漫电影的市场一直保持着稳稳当当的低走势,除了惊鸿一现的《大圣归来》和《大鱼海棠》再无全民性热议的作品。动漫电影长期被低幼市场霸凌着,很少能有老少皆宜,内容深刻的电影冲出重围。当然这不包括国外的动漫电影。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让我们先从历史说起。
我国早在年万氏兄弟就拍摄了第一部动画电影《铁扇公主》,影片的主旨是团结就能战胜敌人。作为我国乃至亚洲第一部动画长片,好评如潮,此片打响了中国动画片对外输出的第一炮。在世界电影史上,是继《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小人国》《木偶奇遇记》之后第四部动画长片。此时的日本一名少年手冢治虫受到《铁扇公主》的启发,走向了创作动画的道路,也就此成为影响了日本一代的动漫大师。
60年代,建国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场成立,确立了“走民族之路,敲喜剧之门”的方针,中国动画空前繁荣,但以艺术短片为主。此后在年举止瞩目的《大闹天空》横空出世,《大闹天空》分为上下两部借鉴了国画,庙堂艺术,民间年画的特色,又将戏曲的表演艺术融入,铸就了第一座高峰,而且到现在也没有超越的里程碑。是中国动画的第一个黄金时代标志性的作品可惜的是在此后的13年中国动画沦为政治宣传的工具,动画电影几乎空白。
到了70年代,文革结束后,《哪吒闹海》问世,堪称和《大闹天空》同为经典。此后迎来了中国动漫的第二个黄金时期。《天书传奇》《舒克和贝塔》《金猴降妖》这些后世称为经典的动画就在此二十年中诞生。
到了90年代中后期,老一代的动漫电影人退休,这就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局面。除了一部《宝莲灯》成为民族动画向商业动画的转型之作外,动漫电影好似进入了沉静期。反而在动漫连续剧上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进入了新世纪后,打响中国动漫电影市场的就是零零后们熟知的低幼化《喜羊羊与灰太狼》,由于故事的亲近性,档期的准确性和营销的广泛性,四部贺岁档“喜羊羊接连领跑票房。但其成功被认为只是市场尚不成熟情况下的偶然个案。紧接着二维武侠动画走红,面对成年人的武侠动画电影《风云决》成了细化观众的一个标志,这无疑是中国动画史上有一个高峰,紧接着二维三维动画层出不穷,核心理念也变成了以小博大。以极小的投资换的较高回报。
再到我们现在所处的年代,《大圣归来》《大鱼海棠》《十万个冷笑话》《天眼传奇》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可是也造很多人诟病。不是技术出了问题,而是故事本身出了问题。
首先从价值观来讲,西方好莱坞动画电影大多数具有普世价值,对国家的安定,对家庭的责任,对亲人的爱甚至还有更深层对人性的思考。这些价值观具有老少咸宜,受众广的特征。我们中国动漫的电影也在宣传这些价值观,可是深度不够,流于表面,难于打动人心。更进一步讲若隐若现的以爱国主义为旗号的国粹主义,狭隘的民族主义,复仇主义等,这些内容放到本民族内也许还有市场,但若是放在全世界,则有很大的局限性。
再从时间来讲,我们的电影前期往往投资不低,制作时间却不够充足,往往在该要精细的地方因为赶时间问题只能粗制滥造。这暴露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也是我们国人常见的一种心态“急功近利”。由于好多的投资都有政府直接或间接的介入,影片的上映日期总是和一些特别时间或者档期想挂靠,价值中间环节,入立项,剧本审查,管理部门的意见,甚至个别根本非专业的领导的好恶等之类的行政干涉过多,使影片到最后变了味。
讲不好故事已经成了我们对国产动画的共识,这除了与编剧队伍的良莠不齐有关外,最为重要的是创作观念的问题。动画面向儿童的观念虽然一而再,再而三地受到批判,但是由于管理部门,市场现状和观众对动画的期待心理等的制约,动过动画电影不得不面向儿童,一些较为成熟的影视编剧理念和技巧还不能得心应手的应用到动画剧本的创作中,这让动画剧本的创作一直处于非常尴尬的状态。
站在产业的角度来讲,产值低下已成为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瓶颈。我们在强调“民族化”的同时却忽略了中华文化创新性的表达与应用,对中华文化缺乏自信心,甚至认为中华文化不适合动画发展,盲目追捧照搬产业开发的所谓美日韩模式,导致动画作品迷失自我,丧失文化内核。在这种理念的主导下,选材上过于偏向中国历史故事,民族传说与神话,继承和敞开胸怀之间的矛盾一直没有解决好。
动画电影在主题方面现实隐喻性和批判性步枪,缺少科幻感,对未来的想象力匮乏。叙事方面事理上和情理上不通之处甚多,角色不够个性化。歌舞元素缺失,影片缺乏动感,黄金配角没有出彩,缺乏美国动画的整体上的乐观主义。制作周期方面果断,缺少十年磨一剑的精品意识,大片意识和巨头意识不够强,经验不足,在定位方面一直认为动画是给儿童看的,缺乏动画可以老少咸宜的理念。这些都让我们的动漫像是裹上了裹脚布,走一步晃一步。
我们曾经辉煌过,虽说现在动漫电影市场良莠不齐,总体来讲确实朝着好的层面发展。越来越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