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危害症状
白蛾蜡蝉以成虫和若虫为害,它们会寄生于寄主的枝条、叶片和果柄上,通过吸取汁液来获取营养。这种行为不仅阻碍了被害植株的正常生长,更会在严重情况下,导致枝条和叶片上覆盖一层如白色棉絮般的蜡质物,进而引发煤烟病。此外,通风透光条件不佳的密蔽果园或植株,更容易受到白蛾蜡蝉的侵害。
二、防治措施
()农业防治:通过修剪柑橘树枝条,增强果园的通风透光性,从而破坏白蛾蜡蝉的生长和繁衍环境。同时,及时剪除带有卵的枝条,并将其集中烧毁。在若虫大量出现时,可以利用扫帚将其扫落,或者引入鸡鸭等动物进行啄食。
(2)物理防治:在成虫期,可以利用黄板诱杀白蛾蜡蝉。
(3)生物防治:通过喷洒含有万孢子的白僵菌稀释液,利用生物制剂进行防治。
(4)化学防治:在若虫盛发期,结合地面喷药,选用适当的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可选择的药剂包括5%茚虫威乳油-倍液、g/L毒死蜱悬浮剂-2倍、22%噻虫嗪.高效氯氟氰菊酯倍等。
三、形态特征
成虫的体长约为68毫米,其中胸背板异常发达,上面布有4条赤褐色的纵纹。它们的前翅呈现粉绿色,顶角较为钝圆,而臀角则形成直角,翅脉为红褐色。当停息时,成虫的左、右翅腹面会靠拢并竖立成一个平面状。此外,成虫的卵呈现乳白色,近似圆锥形,长度约为.3毫米,其一侧中部至末端有一鱼鳍状的突起。若虫则呈现出白色或淡绿色,它们的背和侧面都覆盖着一层白色的蜡质絮状物,而腹末则有一束白色的蜡质长毛。
四、生活习性
成虫常栖息在茂密的枝叶丛中,度过寒冬。随着次年春季气温的回升,它们便开始活跃起来,进行交尾与产卵的活动。产卵时,成虫会将卵产于嫩梢或叶柄的皮层下,每个卵窝都独立且呈锯齿状翘起,以一定的距离排列成或2列,每列包含0-20多个卵窝,其上覆盖着白色绵毛状的蜡质物。
初孵化的若虫会在枝梢上开始为害,随着虫龄的增长,它们会逐渐转移到更大的枝条上,并聚集在一起为害。在这个过程中,若虫会分泌出大量的白色棉絮状物,不仅覆盖了自身的身体,还覆盖了被害的枝条。若虫在此处完成羽化成虫的过程。在成虫中,以白翅型为主,青翅型和淡黄绿翅型较少见。当受到外界惊扰时,若虫会通过弹跳的方式逃离现场或直接落地,而成虫则会弹跳飞逃至附近的枝条上。
五、危害
成虫和若虫在为害过程中,会吸取植物汁液,导致叶片失绿,进而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最终导致树势衰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