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家治白癜风的医院较好 https://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轮番上演的信任危机公关。
文/贝塔
年轻情侣间的对话有两句最不可信,一句“我就看看,不买”,一句“最后一局,10分钟就结束”。在贝塔看来,这样的“信任危机”最开始或影响不了大局,但积累得多了,总会有让对方拔掉电源的时候。
不同于情侣间的小摩擦,消费者和化妆品品牌之间的信任危机一旦产生,极易引起双方关系的破裂,尤其是安全信任危机。近年来,美妆品牌为了获取消费者的安全信任,可谓是花样频出。
比如,最近获得1.66亿元融资的互联网染护发初创公司MadisonReed,提出的“去除染发产品中氨水等刺激性化学物质”的概念;预计今年将实现13亿元零售额的美妆初创品牌Beautycounter,打出的“消除不安全成分”概念。
那么,化妆品企业在获取消费者安全信任的路上,经历了怎样的演变?
起于主动打“预防针”
目前,在美妆产品运用最为广泛的概念中,无疑有“纯天然”的一席之地,而打着“纯天然”概念的产品也多会宣称添加的天然成分会使产品更安全、温和、不刺激。也就是说,多数美妆品牌是以“纯天然”概念来获取消费者的安全信任。
值得一提的是,在化妆品领域出现“纯天然”概念之前,消费者对安全问题并未十分在意。也就有了16世纪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使用白铅和白蜡的混合液涂白面庞,并成为流行,以及在二战期间,因物资短缺出现使用鞋油替代睫毛膏、用甜菜汁代替唇膏、甚至用机油替代手霜行为的现象。
当然,不是大众不重视“化妆品”的使用安全问题,就不会出现安全事故。二战后,有企业意识到,需要就大众对化妆品的使用安全打预防针。
彼时,在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对恐惧和化学十分敏感的欧洲土壤上,一批以“纯天然”为理念或概念的化妆品公司应运而生。譬如年成立,宣称使用Molitg-les-Bains温泉中的矿泉水研发出全新护肤品的碧欧泉,以及年成立的称以植物为基础配方推出植物按摩油的娇韵诗等。
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大西洋两岸的消费者保护运动蓬勃兴起,更多的人开始意识到许多化学制成品可能对人体有害。年,于法国上市的滑石粉Morhange产品夺去36个儿童生命,造成个儿童受到永久伤害的事件,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于化妆品安全问题的恐慌,因为科学家认为,引起伤害的是产品中的六氯酚成分,而该成分则广泛地存在于当时的化妆品中。
迫于压力,即便当时红于一时的封面女郎品牌,也不得不更改含有六氯酚成分的产品配方。如果仅此一个案例,化妆品品牌或许不会特意为了获取消费者的安全信任而费尽心思,然而事情就是不会刚刚好。
沦为安全危机的“保证书”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随着化妆品安全事故的频发,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对化妆品做实验和检测,随即,越来越多的化妆品在用成分被列入了对人体有害成分表。例如,当时美国科学家在鼠类身上进行使用检测发现,永久性染发剂中所使用的苯胺染料,人体吸入数量过多会致癌,涉及了伊卡璐、欧莱雅等知名品牌。这使得消费者对于化妆品的安全信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开始重视并监管化妆品的使用安全问题。年,美国正式实施标签法,并强制要求各化妆品公司进行全成分标注,其中香水、发廊使用产品可不公开,但需报备。德国、法国等也相继出台了相关化妆品法规,对产品的上市和标签做了规定。
随着这种现象的深入,以及消费者质疑声的加大,越来越多的化妆品公司开始用“纯天然”概念来获得消费者的安全信任。典型如原本称“所谓纯天然产品”是一个“丑闻”的欧莱雅,其旗下卡诗品牌于年推出了两款以植物提取物精华为基础的产品。在这个过程中,更多以“纯天然”为产品概念或经营理念的公司诞生,诸如年创立的欧舒丹、TheBodyShop以及希思黎。
在欧洲市场以“纯天然”概念重新获得消费者信任的同时期,日本也出现了严重的化妆品安全信任危机。不少日本女性使用化妆品后出现了皮肤过敏、损伤等问题,年,引发了以12位主妇为原告团的化妆品审判案件,历时4年半后,以化妆品厂家败诉赔偿告终。
此后,日本政府要求化妆品生产商,将可能对皮肤造成危害的化学添加成分,标注在化妆品的容器及包装上。而为了获取消费者的安全信任,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日本FANCL集团推出了宣称不含防腐剂的“无添加”护肤品,并打出“无添加”的概念。
可见,不论是“纯天然”还是“无添加”,都是上个世纪被化妆品公司用来重新获取消费者安全信任的概念和手法。
新说辞,老态度
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的化妆品市场随着外资品牌的逐渐入驻,开始迅速发展起来,“纯天然”、“无添加”概念逐步普遍化,随之而来的却是,打着类似安全概念牌的产品,也频登产品质量黑榜。
在“毒面膜”、“铅汞超标”、“护肤品中含激素”等系列事件的影响下,消费者对于化妆品的需求转变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一时间,“药妆”概念成为了化妆品品牌获取消费者安全信任的新法宝。进一步说,中国市场的“药妆”概念,或多或少也是打了安全牌,向消费者传递其“安全可靠”的信息。
不过,正如曾任欧莱雅总裁的弗朗索瓦·达勒对“纯天然”产品抱有质疑,认为“纯天然”成分在很多情况下也需要通过化学合成,且质控性不如合成成分,甚至可能需要添加更多防腐剂一样,当今的消费者也开始对“纯天然”及“无添加”概念有了质疑。
因此,诸如Beautycounter、disonReed等欧美品牌又打出了“消除不安全成分”的概念。其中,前者更是宣称拒绝使用余种有害化学物质,包括动物脂肪、甲醛、煤焦油等。
或许,当消费者不确定哪些成分可能有害的时候,宣称“没有不安全成分”的概念,对他们来说比“纯天然”、“无添加”更直接有效。然而,离开配伍谈配方,本身是不严谨的说法(详见青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