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白蜡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此身,此时,此地,找到你进入自己的道路 [复制链接]

1#
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医院效果最好 http://www.xftobacco.com/

01.回家之路

上周末去北京的今日美术馆,看了一直心心念念的《鲍勃·迪伦艺术大展》。为什么一定要去?我也不知道。鲍勃·迪伦并不是非常在我记忆范围里的艺术家,然而,一种莫名其妙的动力,推动我走出家门,走进初秋午后灿烂的阳光里。入口处的小放映厅,在循环播放鲍勃·迪伦的生平介绍,我坐在凳子上反复看几遍。有几句话,很重地砸进了我的心里。在黑暗中,让心变得明亮起来。“

我当时就像奥德赛一样有寻找梦想的抱负。我出生的地方,离我“应该”在的地方非常遥远,所以,我所走的是回家之路。

生活的目的不是为了寻找自我,或是寻找任何东西。生活的目的是为了创造自我,以及创造成就。

Beingtruetoyourselfthatwasthething.

对你自己真实,这就是重点。

Ibelievethatthekeytothefutureisintheremnantsofthepast.

我相信通往未来的关键,存在于过去的残垣中。

Yourpastbeginsthedayyouwereborn.Todisregarditischeatingyourselfofwhoyoureallyare.

你的过去从你出生那天开始就已书写,忽略这点就是在欺骗自己、否认真实的你。

……

”当下了然,何以我此身、此时、此地会出现在这里?就是为了通过鲍勃·迪伦的人生故事,照见我自己应当在这个“时空点”上,内心或者说灵*想要被我看见的一些命运的讯息。

此身,此时,此地的“三此主义”,来自于我国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谈立志》一文。朱先生说:“我把我的信条叫做‘三此主义’,就是此身,此时,此地:

一、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

二、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

三、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的另一地位去做。”

他认为,这是一个极现实的主义。

因为,

“本分人做本分事,脚踏实地,丝毫不带一点浪漫情调。”

“不在生活以外别求生活方法,不在生活以外别求生活目的。”

在鲍勃·迪伦的艺术中,无论是音乐的词曲还是绘画作品,“路”是一个永恒的创作母题。他唱路,写路,画路,因为他一直于自己的人生中观察“路”,从小时候开始,一直到如今。寻根溯源,他出生在美国明尼苏达州靠近美加边境的一个铁矿区,铁轨与公路无限向地平线延伸,仿佛就是他梦想的外显象征。通往天际的路,指引他人生的方向。他画那一条被称作“美国蓝调音乐之路”的61号公路,与密西西比河平行,运载着许多平凡的蓝调音乐家来来往往的道路。他画墨蓝色天幕下,静静躺在那里的铁轨,冰凉的钢质表面上映照淡蓝的光。他画路边的小酒馆,汽车旅馆,甜甜圈店,画透过车窗看出去的公路沿线的蓝天与白云,画落日余晖中如同能返回天堂的光芒之路……一个人,始终被某种神圣又日常的东西指引着,奔向此生命定的归途。这种又有一点宿命感、又有一点使命感的生命品质,总是很容易让我被触动。尤其在展览现场,站在那一幅幅巨大的画作前,尤其感到别样的震撼。我们都是在自己人生里,孜孜不倦、勤恳认真在寻路的人。在他的书《编年史》中,他这样写道:“

“出路变化莫测,我不知道它将通向哪里,但无论它通向哪里,我都会跟随着它。一个陌生的世界将会在前方展开,一个乌云密布的世界,有着被闪电照亮的犬牙参差的边缘。

很多人误会了这个世界,从来没有真的有过正确的认知。

我径直走进去。

它敞开着。”

”我总是觉得,好的艺术,并非艺术家于圣殿之上的自嗨,而是用整个生命的底层,在发声,对自我和同类的一种私语或是倾诉。“嗨,我在人世间这样活过、活着。那你呢?”那是世上另一个“我自己”,用ta的灵*开辟道路,通往真正自我的道路,令我心有戚戚、与有荣焉——能在这样的世界再活一趟,滋味原来是这样啊。这是艺术。也是生命最本真的样子。

02享受路途

看展的时候,你知道我内心不断在浮现的意象是什么吗?我的双脚,踏在一条落满煤炭粉尘的道路上,每走一步,都有扑簌簌的尘埃扬起……在很多年里,我都知道穿崭新的白色体操鞋出门,是极“奢侈”的行为。那是我出生的地方,山东一个小煤矿上的路。我的双脚,走在一块一块凸起小石头铺就的街巷上。阳光斜斜照在已被脚踩得光滑的石面上,不知经历多少岁月,闪着奇异的光。我脚步匆忙,想走去罗马的万神殿,口腔里还是刚刚街边咖啡馆那杯浓缩咖啡的余香。我的双脚,走在整洁平整的柏油马路上,耳边是童年就听惯了某种特别的城市轰鸣,环绕着我,让我产生某种莫名的熟悉。那时流行的电视剧《昨夜星辰》《星星知我心》里,都有这种嗡嗡嗡的声音,身临其境才知,那是台北街头无数辆的小摩托共振出来的交响。我看得到,我的脚行走在这个世间每一处的样子。我忽然意识到,此生,我已经走了很长很长的路。过程中的滋味,都是喜怒哀乐。只是庆幸,这每一步,都是为了长成我自己,没有迷失,没有跑去别人试图希望我走的路途上。今天早晨还有一个年轻的小姑娘问我:“冉冉老师,我觉得自己很努力地成为自己了,为什么却一直感觉自己的生命没有真正的质变呢?”我答,当你真正沉浸在自己的生命里时,非常真实地在生活,你其实不太会跳出来一个身份,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什么点评,类似于“我最近改变很大”“我觉得我进步非常多”“我完成了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当你于极度沉静的状态,生活在生活本身中,这些喋喋不休的声音是不会出现的。就像一个人很专注地走在一条路,ta是不会意识到自己走了多远的,ta只是专注在走好脚下的“这一步”。唯有当ta某个时刻停下来,转身看看出发之处,才会恍然大悟——哦,已经走到这里了啊,走了好远了。也很像读书,跑步,写作,或是记录手帐之类的小事,靠得都是一些日积月累的工夫。一天一天坚持地做下来,等真的读到一本书的后记,跑到马拉松临近终点的场地里,或是一年末尾看着满满当当的手帐本,才会知道自己居然不知不觉中到达了。这种“到达感”,不是你紧盯着道路的终点,就能获得的,反而是当你非常专注于自己走在路上的每一步,或是开车行驶着的每一码,由那种“置身于当下”的感觉创造的。我们出生,然后终将死去,许多人于是对人生,生出许多的虚无感——既然知道终点那里会发生什么,又何必出发?只是持这种虚无想法的人,往往忘记,从起点到终点,画出的一条长长的路途,路上处处都是风景。享受路途,才是我们走这一条道路的意义所在。

03进入自己

今年因为疫情、也因为我又怀二宝了,我的生活方式变得极为单纯,周一至周五,几乎都是家——公司的两点一线,腿儿着走,也就是15分钟的距离,不可谓不枯燥吧。然而,我的助理经常在我耳边安利说:“这是一条最美的路,这是一条最美的路,这是一条最美的路。”我知道他在说什么。道路两侧种满了粗壮的臭椿树,虽然这树名字听起来有味道,并且极爱生各种虫,但是树型优雅,枝叶繁盛。从春天开始萌芽,历经夏天的极盛,一直到此刻秋风一起树叶簌簌落下,皆是风景。甚至各种灰色、红色、棕色的甲虫、毛虫,都带给我们可以观察活物的乐趣。天空湛蓝的时候,站在路上,看流云充当背景。日升时分或是斜阳夕照,都给这条路增添不一样的景色。每天在这条路上走几趟,感受到的是真切活着的感觉。那是现代人关在水泥房间里,手捧智能手机,永远体会不到的真实感。这两天,我给自己每天上班之路的起点,加了一点“创意”。我会特意比先生早下楼几分钟,去楼前的小花园里坐坐。在春夏开过金花和银花的金银木,已经结出一簇簇鲜红饱满的小果子,堆积在枝头,稚嫩可爱,像很多个喜气洋洋的宝宝。三棵高大的小叶子的枫树,被一些我一时想不起来是谁的低矮树木簇拥着,围站一圈,环绕着木桌椅。我坐下来,各种小鸟的啁啾声,从四面八方传出来。看不见它们,只闻啼声。我回想,那些矮树,在上一次我“看见”它们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呢?想起来了,开一嘟噜一嘟噜白色或粉紫色的花,原来是丁香呢。它们都环绕着我。还有更远处的月季、冬青、竹子、白蜡树,一层一层,环绕着我。我坐在这里,如同坐在世界的中心点,一切都在等待被我看见,为我展开,于是,我就可以进入这富足的新世界了。在我“看见”它们之前,我被“锁”在一个无聊、贫乏、无趣的人类世界,只有工作、项目、生活开销等等琐事。我必须张开眼睛,才能看见这其实一直存在的真实世界。然后,它对我说:“哦,欢迎你来到真实世界。这里有无限的富足提供给你。”这些年我旅行去了很多地方。说实话,旅行只是去看名胜古迹,拗造型拍一张到此一游照,或是打卡网红餐厅,到底能带来什么乐趣呢?旅行真正让我着迷的地方,依旧是“此身、此时、此地”,真实降落在地球某一处,然后踏实走在路上、真实活着的感觉。我看到的,我听到的,我闻到的,我尝到的,我触摸感知道的……历历在心的这种感觉,才是重要的。而它们,随时随处都能通过“临在当下”而获得,它并不是难寻的生命体验。于我,这些都是身心灵修行的“道路”。很多人喜欢问我,你为什么永远有东西可以写?不论是写作、写朋友圈/微博,还是写手帐,你为什么永远有那么多东西可写?你为什么一直有那么多大的创造力?因为我一直沉浸在生活里啊,感受,行走,书写,记录。就像鲍勃·迪伦在世界各地巡演时,仍不忘观察每一处的路,写成歌词,或是随手画下路边那些随处可见的风景,这成就了他的艺术世界,是一样的意思。观察人生的本身,感知人生的本身,接收人生的本身,方是好好活。活着本身,就是创意之来源。一个能无时无刻都吸吮到生活饱满丰盈汁水的人,ta的创造力还不足够吗?而且,这样活着的人,一定不会坠入虚无。然后,你就能带着内心充盈的感觉,热火朝天投入人生更多的创作。这几天,我重读非常喜欢的美国作家弗朗西丝·梅耶的另一本书《美丽的托斯卡纳》,是被改编成电影《托斯卡纳艳阳下》的姊妹篇。我就是喜欢看她絮絮叨叨、不厌其烦地,描写对一把野菜的烹饪方法,细数一杯葡萄酒的滋味,记录一幅小镇博物馆的画作……我就是喜欢。书中,她说:“我们一定会找到进入这个城市的路。”是的,感受,行走,书写,记录,我们一定会找到进入自己的那条道路。“

“我走了很长的路到这里,从最底层的地方开始。

但现在是命运显现出来的时候了。我觉得它正看着我,而不是别人。”

——《编年史:第一卷》鲍勃·迪伦

”生命故事手帐用这本手帐记录你自己记录你的生活

点击图片

进入小程序购买▼

把自己活成一个好故事马冉冉

送可爱的珍珠一个玩具可好~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