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白蜡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据说,学中医的人,没人能讲清楚所谓的l [复制链接]

1#

其实很多学中医的人都有这样的疑惑:“风”究竟是什么?

体内“有寒”好理解,就是身体某些部位温度较低,引起身体不适或某些症状;体内“有湿”也好理解,就是身体组织内浊物比较多;体内“有火”、吃东西“上火”,大家常说的,意思都懂。至于体内“有风”,这是什么*?

中医教科书上对“风邪”的讲解比较透彻,如“风性轻扬”,“善行多变”,“四时皆可致病”,“风为百病之长”……这些都是“外风”的特点(只有外风才可称为“风邪”,这早有定论)。而对“内风”(例如“脑中风(即脑卒中)”、“热极生风”、“肝阳化风”、“血虚生风”等风症),就讲得不清楚,大多如下面这样:

“常由心、肝、肾的病变所致。其临床特点为:

(1)多突然发病。

(2)轻者表现为头晕目眩,情绪不宁,手足颤动、麻木,口眼歪斜;重者则猝然昏倒,不省人事,抽搐,角弓反张,偏瘫等。”

仅仅只是描述了“内风”的症状表现,但“内风”究竟是什么,还是没讲清楚。

笔者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查阅了很多资料,现把“外风”和“内风”相关资料整理如下,供中医爱好者参考。

在讲“风”之前,必须先了解什么是“气”。

人之所以能活着,就是因为有气血在流动。在气血运行的通道畅通、且气血充足的情况下,人就处于健康状态。如果气血雍堵,就容易发生病变。《*帝内经》曰:“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夫脉者,血之府也”,意思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就是脉,脉中有营气,脉外有卫气。营卫之气和,则阴阳平衡;如果营卫之气不和,则阴阳失衡,诸病丛生。

《*帝内经》讲述了人的精神状态、睡眠与营卫之气的关系:“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

意思是:壮年人的气血旺盛,肌肉滑利,气道畅通,营卫的运行都很正常,所以白天的精神饱满,而晚上睡得很熟。老年人的气血衰少,肌肉枯瘦,气道滞涩,五脏之气耗损,营气衰少,卫气内扰(这就是营卫之气不和导致的阴阳失衡),所以白天精神不振,晚上也就不能熟睡了。

在“气”的推动下,血在脉中静静地运行。脉实际上是很脆弱的,经不起外部的力量,所以人体的筋骨为脉撑起了一个框架,外边用皮肉将其包裹起来。这样一来,气血的通道就有了防护。所以抻筋拉骨为何能治病,就是因为筋骨变形了,影响了气血的运行,通过外力进行矫正,使气血恢复正常运转,病就好了。

那么影响气血失衡的因素有哪些呢?

“三因学说”认为,致病因素有三大类:外因(六淫邪气侵犯)、内因(七情所伤)、不内外因(饮食劳倦、跌扑金刃、虫兽所伤等)。外因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内因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那么这些致病因素是怎么来的呢?实际上就是阴阳的变化。外感六淫,会导致体表的气血运转发生变化,从而发生传变;内伤七情,会导致脏腑气血紊乱。如此一来,气如果滞留,血也随之滞留;气逆行,血也随之逆行。热气结于某处不能疏散,则某处产生淤浊;寒气结于某处,某处则气血凝结不通。如果气血耗损严重,导致不能在一定时间内运转周身,气血不到之处、不足之处则外邪入侵。

《*帝内经·生气通天论》讲述了外邪伤人的表现: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释义:如果寒邪伤人,阳气应如门轴在门臼中运转一样活动于体内,若起居猝急,扰动阳气,则易使精神、气力外泄。若由于夏季暑气所伤则汗向外出而烦,甚至喘促气粗,喝喝有声;如暑热之邪内攻,影响神明,则身形虽不烦躁,而气伤神虚,反见多言多语,身体热得像炽火燔炭一样,阳气随汗而亡散(大汗亡阳)。湿邪致病,则湿浊弥漫,上蒙清窍,出现头部沉重困胀如束裹。湿邪如不能排除,则阻滞气机,经络阻滞,气血不通,致气不能煦之、血不能濡之,而使筋失于温养与濡养,大的筋脉因失养而收缩,因收缩而变短,呈拘挛紧急状态,见之于临床,则每发关节拘挛强直的病变。小的筋因失养而松驰,因松驰而使紧张度降低,失其弹性而变长,呈痿软无力状态,见之于临床,则每发痿证。气伤人则发肿、肿痛,肿起于前后左右,自此至彼,一身尽肿,阳气乃坏极而无存。

寒、暑、湿、气,皆能伤人,而这些邪气因风而动。所以《*帝内经·风论》提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意即:风之致病,常与其他邪气同行而至,相互夹杂,破坏阴阳平衡,进而发生各种病变。

一、外风

中国古人很早就开始观察,我们身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和外界环境有什么关系呢?于是,古人抬头望着辽远的天空,低首看着大地上各种动植物和我们自己的变化,不断思考,最终总结出了这么几种外界的环境异常变化,会导致我们身体生病:风、寒、暑、湿、燥、火(热)。古人管它们叫“六淫”。这个“淫”,是过分、肆虐的意思。其实,这六种气候变化,本来是大气的正常变化,一年四季都会有的,正常情况下不会致病。但是,有两种情况下,它们会成为邪气:①我们自己的正气不足了;②它们出现了异常的变化,比如:太强了,或者没到该出现的时间,它却出现了。比如冬天应该冷,但是这一年却暖得要命,于是热邪出现了。

《素问·骨空论》:“风者,百病之始也。”《素问·风论》:“风者,百病之长也。”那么,为什么六淫要把风摆在第一位呢?

原来,仔细观察我们就会发现,风邪这东西,真不是一般的“坏”,好像每个邪气为患,它都要参与一下,比如:风寒、风热、风湿、风燥等。而且,还不是一般的参与,似乎它就是那个载体,其他邪气,可以借助于它的力量,来进入我们身体捣乱,好比它就是那个带头的强盗,本来其他的强盗还犹豫不决呢,它在那里喊:“来啊,各位兄弟一起来啊,这个城池正气不足,守备不够,我带领你们去搞破坏啊!”这就是“风邪”干的好事儿。

自然界的风,就是空气的流动。风在流动的时候,带来了与物体不同的温度、湿度,使得被风吹到的物体,或者是物体被风吹到的部分发生改变。

(一)窄缝的风

用风寒来做例子:比如,我们用三个汤勺,盛满三个汤勺的滚烫的热汤。这时,三个汤勺的温度是一样的,都是我们无法喝的。然后,我们用嘴吹中间的那个汤勺,不断地吹气,过一段时间,我们会发现,三个汤勺的温度不一样了吧,其中没有吹到的,温度稍微下降了一点点;而被我们吹到的,温度已经明显降低,可以喝了。

大家看,这就是风的特性,它带来了新的空气,因为新的空气与热汤的热量源源不断地交换,降低了其中一个汤勺的热汤的温度。

这三个汤勺,只是一个模型,如果它们是我们身体的不同部分呢?

比如说,您在开车,车的空调冷气开着,吹风的位置,正好是您的胳膊的关节部位,或者是您坐在窗边,窗户开了一个小缝,初冬的风正好吹在您后脑勺的位置。这个时候,情况会怎么样呢?

此时,风带来的新的空气,不断降低您身体局部的温度,在身体造成了冷热不均的状态。

那么,此时身体会怎么样呢?比如,您胳膊整个温度都是一样的,就是人为的造成了肘部的温度降低,气血运行到这里,突然进入了低温区——大家知道,血液是液体,温暖就通畅,寒冷就凝滞,您的身体其他地方都是温暖的,就在这里局部低温,那么气血很容易就瘀阻在这里,导致混乱。此时,在肢体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风湿,中医说:“风寒湿三气杂至为痹”,就是这个意思。

以上只是简单的描述,其实,整个过程远远比这复杂,这就像是大部队行*,长长的山路,大家的速度都是一样的,突然在其中的一小段路,出现了拥堵,结果会怎样呢?会乱作一团,互相踩踏,造成更大的麻烦。(西医认为风湿是身体的免疫系统对身体错误识别,造成了攻击,此说有理,至少这是局部混乱的一部分。)

所以,我们要尽量避免,身体的局部被风吹到。身体局部的温度、湿度的改变,对于体质偏弱的人,会造成伤害。

比如,有的人让寒风吹到胃部,则会胃痛;有人睡觉被窗户开的小缝的风吹倒,会患面瘫;有人肘部被车窗开的小缝吹到,则会患上风湿等等,类似的情况很多(例如胡同口的风,墙的窄缝的风等等),都是局部被风吹到导致的病症。

(二)突然的风

所谓“突然的风”,就是在比较稳定的环境中,突然出现的与环境完全不同的风。

比如说,夏天天气很热,我们的经络循行比较顺畅,此时我们的身体微微出汗,毛孔开张,凑理疏松,这是这个季节的正常状态。但如果突然进入空调冷气房间,此时,就不是一个窄缝吹出的风了,而是整个房间都是冷风,这样,空气的流动会加重身体温度的降低,此时身体会严重无法适应,这就是风寒了。

这种温度的改变,对人体体表和上半部的影响往往很大,比如我们被寒风吹到,往往是上半身感觉明显。

中医认为风邪善动不居,风邪侵袭,常伤及人体的上部(头、面)、阳经和肌表,尤其是在皮毛腠理开泄的时候,更容易伤人正气,故《素问·太阴阳明论》说:“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所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