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白蜡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植保预警警惕白蜡蚧已发生 [复制链接]

1#

随着天气转暖,我市多处公园、绿地中的白蜡蚧雌成虫开始进入膨大期。此虫主要危害白蜡、水蜡、女贞等植物,提醒各位同仁注意观察及时防治!

一、形态特征

白蜡蚧是雌雄异体昆虫。雌虫无翅,体节区分不明显。雌虫一生只有卵、若虫、成虫三个虫期,属不完全变态类型;雄虫有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属完全变态类型。雄虫泌蜡。

卵:长卵形,长0.4mm,宽0.25mm,包被于母体下网状白色蜡丝和蜡粉中。雌卵在母壳口部,雄卵在壳底。

若虫:1龄雌若虫近于长卵形,体长0.6mm,宽0.4mm,红褐色;2龄雌若虫阔卵形,体长1mm,宽0.6mm,淡*褐色。

蛹:仅雄虫具有,分前蛹及真蛹。前蛹梨形,*褐色,体长约2mm,宽1.1mm;真蛹体长2.4mm,宽1.1mm,长椭圆形。

成虫:雌虫初成熟时背部隆起,形似半边蚌壳;背面淡红褐色,腹面*绿色;无翅,触角细小,口器针状;体长1.5mm,宽1.3mm左右;交尾后体渐膨大,最后成为球形,常因虫体相互拥挤而呈不正圆形。产卵期的雌虫,体径最大可达14mm,一般10mm左右。雄虫,初孵化后与雌虫极相似,但有粗大的足,腹部有硬棘及很多泌蜡孔。体长2mm,翅一对,翅展5mm,呈薄膜质,前翅近于透明,有虹彩闪光,后翅为平衡棒,梭形,端部有钩3个。

二、生物学特性

白蜡虫每年一代,3、4月份雌成虫产卵,卵量约粒(雌雄性比例约1∶3)。4-5月份卵孵化为幼虫,雌幼虫分散栖附在叶片上面,雄幼虫群栖在叶片下面,经过20天后,蜕皮变成2龄幼虫,离开叶面栖附在枝条上,雌虫分散雄虫群栖。2龄雄幼虫时期可分泌蜡质。8月份化蛹,9月上旬蛹羽化为雄成虫,寻找雌成虫交配,5-10天后即死亡,在8月份2龄雌幼虫变为成虫,交配后,虫体逐渐长大,越冬后,到翌年3-4月份产卵,不久死亡。卵壳内的卵粒即为白蜡虫的种虫。

三、发生规律

白蜡虫在苗圃地内多发生在4~5年生以上的水蜡苗木上,4年生以内的不易发生。绿化栽植的苗木一般都采用3年生以上的苗木,往往栽植后当年或第2年发生。生长旺盛的苗木不易发生或发生晚,生长弱的苗木发生早,危害也严重。

四、危害症状

由于若虫体小,初发生时很难被人们发现,当雌若虫孵出后,在嫩叶危害时,叶呈油浸状物,在阳光照射下有亮光,不是专业人员难以识别。雄若虫蛹前期开始分泌蜡丝,逐渐形成蜡质絮状蛹巢棒。冬季在2~3年生枝条上可见到大小不等蚧壳,其它季节也可见到空壳。

五、防治措施

1、加强绿地水肥管理,培育壮苗,增强抗病虫能力。

2、抓住防治时机,事半功倍。

春季,越冬雌成虫膨大前期、幼虫期是防治的有利时机。因为膨大前期寄主植物的叶子尚未完全长出不会对植物产生要害,幼虫期没有蜡质外壳的保护是防治的最佳时期。

3、化学防治:

蚧壳虫专用药剂主要有,蚧虫清、蚧毕克、杀扑磷(农业已禁用)、一关通、螺虫乙酯等。针对蚧壳虫的发生发展时期各种药剂分别有各自的防治侧重点如:有的重在杀卵、有的重在杀虫。在蚧壳虫的生活史中没有蜡质外壳保护的时间较为短暂,所以建议在喷药时一定要加入渗透助剂以增强药效,提高防治效率。

4、物理防治

白蜡蚧雌虫及蛹巢棒大多时间在寄主植物上固定生活,可以人工摘除虫体或白色蛹巢棒;也可以用高压水枪冲刷白蜡蚧发生的部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