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夜晚,医院缓冲科收治了一位高热伴意识模糊的72岁女性患者,其牙龈出血、四肢多处紫癜,血小板非常低,随时有自发性大出血的风险,且合并白细胞低、肝功能不全,呼吸衰竭、心力衰竭等多器官衰竭。在经过大概抢救十天之后,在6月25日宣布死亡。而造成这起死亡的罪魁祸首就是本文的主人公--蜱虫。
蜱(pí)虫属于寄螨目、蜱总科。成虫在躯体背面有壳质化较强的盾板,通称为硬蜱,属硬蜱科;无盾板者,通称为软蜱,属软蜱科。蜱的幼虫、若虫、雌雄成虫都吸血。宿主包括陆生哺乳类、鸟类、爬行类和两栖,有些种类侵袭人体。多数蜱种的宿主很广泛,例如全沟硬蜱的宿主包括哺乳类种,鸟类种和少数爬行类,并可侵袭人体。这在流行病学上有重要意义。硬蜱多在白天侵袭宿主,吸血时间较长,一般需要数天。软蜱多在夜间侵袭宿主,吸血时间较短,一般数分钟到1小时。蜱的吸血量很大,各发育期饱血后可胀大几倍至几十倍,雌硬蜱甚至可达多倍。
蜱虫的生活习性
蜱虫和文子一样会叮咬人然后吸血,但与蚊子不同的是蜱虫在叮咬人之后头部会深深地钻入人的皮肤里面。蜱虫主要栖息在草地、树林中。
预防措施
1、外出遛宠物之后记得检查宠物有无被蜱虫叮咬,防止宠物将蜱虫带入家中。
2、经常野钓或者户外活动的人记得长衣长裤且扎紧裤管,勿入杂草树木丛中。
3、进入有蜱地区要穿防护服,扎紧裤脚、袖口和领口。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紧口、浅色、光滑的长袖衣服。外露部位要涂擦驱避剂,或将衣服用驱避剂浸泡。离开时应相互检查,切勿将蜱虫带回家中。外出及衣服上及裸露的皮肤上喷涂避蚊胺、驱蚊液等驱避剂。
4、草原地带采用牧场轮换和牧场隔离办法灭蜱。结合垦荒,清除灌木杂草,清理禽畜圈舍,堵洞嵌缝以防蜱类孳生。
被叮咬后的措施
当我们外出游玩后发现被蜱虫叮咬且蜱虫已经钻入皮肤,千万不要用镊子等工具将其除去,也不能用手指将其捏碎,如果把蜱虫硬拽下来,倒钩很容易留在皮肤里,倒钩中携带的神经*素很容易引起皮肤的继发感染。医院取出。(医生会在伤口周围消*,再在伤口上打麻醉用来麻醉蜱,等蜱完全麻醉再用捻子轻松夹出。)因为蜱虫体上可能含有传染性病原体,在受到刺激后,蜱虫会越发往体内钻,并加大剂量地释放蜱虫唾液,所以直接用工具将蜱虫摘除或是用手指将其捏碎的方法是非常不正确的,民间还有些诸如用火烧蜱虫屁股等方法均不可取。正确的方法是赶医院,叮嘱医生在叮咬处消*后进行局部麻醉,麻醉起效后才可用镊子将蜱虫去除(注意蜱虫口器里的倒刺不能留在体内),之后赶紧进行入院观察治疗,并注射相应的抗病*药物,在度过潜伏期之后,身体无发病症状后再出院,若出院后身体不适应及时就医,并一定要把被蜱虫叮咬的事告诉医生。
若医疗条件确实不足,可以使用乙醚、煤油、松节油、旱烟油涂在蜱虫头部,或在蜱虫旁点蚊香,把蜱虫“麻醉”,让它自行松口;或用液体石蜡、甘油厚涂蜱虫头部,使其窒息松口。
夏日正是蚊虫猖獗的时候,大家一定要做好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