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人文学家、书法家颜真卿在《劝学》中这样写道,“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从诗的表面上看,这句诗无疑是劝人莫负大好时光,珍惜光阴努力读书的诗句。
但是,这诗中也反应了古代读书人的一个事实——“三更灯火”来之不易。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古人夜间读书,为什么不能随随便便的用灯火来照明。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挑灯夜读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是在平常不过的事了。月夜,在灯光下品茗读书甚至是一件比较浪漫的生活情调。
然而在古代,至少在寻常百姓家,挑灯夜读确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甚至可以说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及而非常奢侈的事。
那么,为什么说挑灯夜读对于古人来说是“奢侈”的事呢?这得从古人的照明方式——油灯和蜡烛说起。
灯火在古代的确是生活奢侈品。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宋神宗年间,朝廷给予官员的奠仪包括:
“秉烛每条四百文,常料烛每条一百五十文,即每根蜡烛的价格为~文不等,用蜡烛照明的成本很高。
而《宋史》中说名相寇准家夜间点灯火,都被欧阳修视为“可以为戒”的奢华生活方式。
不过,此时的油灯在制作材料上的确有了很大进步,已然用上了植物油,不然寇老西也不敢夜间点长明灯。
看到这里,我们了解到:就连官宦土豪人家,对于夜间点灯火都是一件比较奢侈的生活方式。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古人夜间点灯火成为了一件奢侈的生活方式呢?这得从古人使用照明的灯油和蜡烛的制作工艺说起。
在古时候,由于科学技术蒙昧,那时还没有提炼石油制作各种油类和蜡的工艺技术。
因此在古代,油灯是通过提炼动物油脂作为油灯的燃料。而蜡烛分为两种,黄蜡和白蜡,分别用蜜蜂和白蜡虫的分泌物制成。
由于制作动物油脂和蜡烛的材料来源都很有限,制作工艺也繁琐复杂,人工成本很高,导致成品价格不菲,非豪富官家根本用不起。
也正因如此,西汉文学家匡衡小时候买不起蜡烛,只能“凿壁借光”夜读;
东晋大臣车胤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灯油,只好“囊萤夜读”;
晋人孙康因家贫没钱买灯油,常“映雪读书”;
南朝齐的国子助教江泌无钱买油点灯,只能“映月读书”。这些故事感人至深,成为催人奋进、刻苦奋斗的典故。
因为原材料贵,唐代以前,想挑灯夜读,非王公贵族不可为。到了宋代,蜡烛成为商品,开始进入一般士庶家庭,可价格依然昂贵。
有资料显示,在古时一名读书人熬夜读书,一晚上大概需要耗费灯油5文钱,比起蜡烛确实要便宜很多,可即便如此,这每晚的5文钱,普通人家照样负担不起。
如此,古人为了节省照明费,老百姓家里都追求“省油灯”,这样看来古人彻夜不眠“挑灯夜读”,看来的确是“奢侈”的学习方式。
到了我国宋代直到清朝末年,蜡烛的价格也没有降到老百姓随手可用的范畴。
晚清,一根蜡烛大概在到文之间,而当时一个普通的七品官员,一天的俸禄才文左右。一个读书人,如果每晚挑灯夜读,也定要殷实的家底来负担照明费。
所以,我们回过头来再看颜真卿的“三更灯火五更鸡”,其中的灯火对于老百姓来说,是非常贵重的生活消耗品。
因此,颜真卿才把灯火的重要性与读书联系在一起,从中我们也是看到了古人的一种价值观的体现。
所以,朋友们,珍惜我们如今随手点灯的优越性吧,正如颜真卿诗中说,“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多读读书总是有好处。
不过,不论您是学生,还是工作需要,最好不要熬夜了,说一千道一万,还是身体重要!
#百万创作者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