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秦淮桑」
首圖
「酒窝的碎碎念」
贾平凹写商州的刺玫花,用到一个词——宣净,像宣纸那样的质地,素白无染,于是光凭这一词,让不识刺玫花的人也能想象出它的三分风致——宣净素白,薄瓣楚楚。
宣净之物,素来易于得人青睐,好比高岭土烧制的白瓷碗,一件棉麻布衣,更深悄然入户的月光,秋天草野上摇曳清圆的白露,一夜落满空阶的梅花瓣子,还有古园林里黛瓦下的一壁粉墙。
亭林园的宣净白墙(源自白墙下的花园)▼艺圃的粉墙(源自双子阳光的豆豆)▼
粉墙黛瓦,一眼望去,就是古典的感觉,又古典又情致悠然,容易让人联想到中国的水墨画,不着他色,只是水与墨的交融碰撞,就能创造出浓淡相宜、意境深远的山水画,着实令人惊叹。
粉墙,是经石灰等涂料涂抹粉饰的墙壁。明清之际,取粗草纸拌石灰抹墙,质地显然不够细腻,会保留一些纤维感。有人用白蜡打磨墙壁,取其平滑光润之意。白蜡即是寄生于白蜡树与女贞树上的白蜡雄虫分泌物,收集不易,又要细细地一遍遍磨打,颇费功夫。如此看来,古时即便一壁粉墙,亦为精细的匠心之作。
耦园的粉墙黛瓦(源自
姑苏恋旅人)▼
往年逛苏州园林,除了看山水楼亭之外,也爱那一壁粉墙。墙分隔庭院,使人在游赏过程中不能一览无余,由此多了几分婉转低回的韵味。
墙上通常开月洞门,引人入胜。或设漏花窗,使两边景物相互漏透,同时在视觉上形成似隔非隔的效果。或不加以任何修饰,只是一壁素白,平平展展,坦坦荡荡,如同上好的白宣,白得内敛,安静,清和。
拙*园的月洞门(源自
白墙下的花园)▼
粉墙的白,不是一成不变的。
车前子《粉黛记》中这样说:“年代的长短,位置的阴阳,雨痕,树荫,藤影,人家的气息,夜与昼,都会使视线之内的粉墙和而不同。”
刚粉刷的墙,新簇簇,白得耀眼,莫名让人有种疏离感。
三年五载之后,粉墙半旧,旧得祥和有底气,如同富足人家的小主母。
若是年代再久远一些,檐头黛瓦生青苔,少年素壁侵秋意,慢慢由白退回到微微的枯叶*,尺寸间,尽是厚重的光阴印痕,这粉墙素壁,不知不觉就老成一幅古宣,古意盎然,更饶深意。
留园粉墙的光阴印痕(源自白墙下的花园)▼
相对于亭台楼阁的精巧雕琢,粉墙简朴无华,好比女子素衣素面,素简里自有一份大美,需你沉心细看,不可轻轻放过。
拙*园海棠春坞前一屛素壁,最美是春三二月,海棠初过雨,欲开未开,点点嫣红,娇妍欲滴,一枝横斜映于墙边,有欲语还羞的美意。海棠开过,落花狼藉,似已无甚可赏。然而墙边湖石伫立,形貌苍古,丑拙里亦有一份文雅天真,耐人寻味。
海棠春坞的一屏素壁(源自白墙下的花园)▼海棠春坞砖额(源自白墙下的花园)▼
沧浪亭五百名贤祠东面有月洞门,门内外砖额上分别刻着“周规”、“折矩”,俱为篆体书,笔法圆劲拙然,有静若太古的远意,意为“往返有规,进退有矩”。周规门外,一边芭蕉遮映,绿润可爱,另一边修竹萧然,亭亭玉立,衬着一面粉墙,苍翠欲滴,使人见了,不由得心生喜爱。
这般图景,真宜夏日雨时打了伞,沿石子小径徐徐走来,蓦然抬头,忽与芭蕉丛竹惊喜相窥,那时,风萧萧斜吹细雨,雨淅淅浥润苍绿,真是声色俱清,心清意清,物我两忘。
沧浪亭的“周规”月洞门(源自姑苏恋旅人)▼
若是晴日,则宜日光浩荡,于有意无意间将竹影投映于粉墙之上,竿竿挺立,叶叶萧疏,偶或随风轻轻摇曳,淡墨浅痕,笔笔清简,宛如天然画图。
闲时喜读郑板桥竹石图,石用淡墨,笔画无多,简远而苍古,三五竿细竹,依石而生,气韵清虚,浓淡分明,有摇摇拂风之致,令人恍惚莫辨,不知眼前所见是纸上画图,还是粉墙竹影。
晨光下粉墙竹影(源自姑苏恋旅人)▼
郑板桥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风格清虚劲峭,自成一家,令人称奇。月影日光、纸窗粉壁,可以为师,亦奇。
申明:本文章作者阿桑笔名为“秦淮桑”,本文会同时在作者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