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白蜡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放下那只蝙蝠古人告诉我们虫虫才是真好吃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医院哪个比较好 http://m.39.net/pf/a_4323025.html
最近,借着“冠状病*型肺炎”相关新闻,“蝙蝠”也上了一把“热搜”,因为据疫情早期的研究结果显示,这种病*有可能是由蝙蝠作为宿主进行传播的。而由于“华南海鲜市场”的存在,某些外媒一度说是由于我们吃蝙蝠才导致传播了这次的疾病。

这个......虽说我们中餐食谱丰富,但蝙蝠这种动物,真·的·没·谁·吃。

这次疫情发生之后,人们痛定思痛,偷猎、偷吃野生保护动物的行为受到了大家的口诛笔伐。也有一种声音说我们的食谱过于“丰富了”,贪婪的口欲不仅害死了保护动物也害了人类自己。但是在这里,小鼬想说其实食谱也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食谱丰富不可耻,可耻的是捕杀了不该捕杀动物。在我们中华民族发展的过程中,除了寻常的五谷杂粮、鸡鸭鱼猪之外,老祖宗们就发现了一类营养丰富、患病风险低的食物,即使从现代角度来看,也是节能环保、低投入高产出的未来食品。那就是:虫虫!就像没人知道是谁第一个吃了螃蟹,如今我们也查不到谁第一个吃了昆虫。但我们能查到的是:古人把虫吃出了艺术感。

据《周礼》记载,有一道菜名为蚔(qí)醢(hǎi),

这道菜由“鳖人”搜集而来。Ps:鳖人是当时的官名,要我说就冲这委屈的名字,这官不当也罢。话说鳖人搜集的是什么呢?答案就是:鳖人搜集来了足够多的蚂蚁卵,再送给另一个官名为“醢(hǎi)人”的官,由他通过复杂的工艺做成美味的酱料,供天子馈食或祭礼。这种饮食习惯不仅在周朝皇室流行,唐代的《北户录》中记载:广人于山间掘取大蚁卵为酱,名“蚁子酱”!听听这名字,高贵、雍容。唐代刘恂的《岭表录异》中补充道:收了蚁卵后会淘滓令净、卤以为酱,其味酷似肉酱、非官客亲友不可得也。看看这描述,香醇、肥美。即便是如今,蚂蚁卵在一些地方仍是佳馔。比如云南的基诺人和广西自治区百色地区的壮族人,他们就专门用蚁卵做调料下面条、拌凉菜等。而且通过现代检测,确定了蚁卵中除了蛋白质以外,还含有人体必需的10余种营养成份,在此只能说古人真的会挑。除了“蚁子酱”外,还有其他“好吃的虫虫”供老祖宗们品鉴,《庄子》就描述过一段老人在林中捕蝉的内容: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佝偻承蜩,犹掇之也。三国时期曹植也在《蝉诗》中提到过小孩抓蝉让厨房烤后食用的片段。吃蝉的习惯到了南北朝有过一段衰退期,这时的人不爱吃蝉,因为他们爱上了蜂!唐代刘恂的《岭表录异》中就记载了有人“房存蜂子五六斗至1石,以盐炒曝干,寄入京洛,以为方物”说到吃虫,当然离不开农耕文明的宿敌、AKA稻谷毁灭者---蝗虫。还记得前一阵肆虐非洲的蝗虫吗?当时看了新闻国内的小伙伴纷纷表示要去吃掉它们,这话真不是我们开玩笑,因为“仇人见面分外眼红”,我们老祖宗以前就是这么干的。据《农*全书》记载,唐代时人们就将蝗虫列入菜谱,书中记载用白话文翻译如下:在我大唐开国皇帝李世民登基的那一年,四海之内一片欢腾、九霄之间皆为臣子,中华大地洋溢在一片安宁与祥和之中,可到了夏天,严重不合时宜的、破坏自然与人类和谐相处的蝗虫来了,为了不给朝廷添麻烦,老百姓们自力更生!把蝗虫蒸了晒了腌着吃了!到了明代,蝗虫不但被人拿来吃,甚至还被当成礼物互相赠送,简直不给这种自然界顶级灾难留面子。除了以上较为正常的可食用昆虫,古人们还会吃一些令人觉得“匪夷所思”的昆虫,并且当其为“山珍海味”。如《耕余博览》中记载唐朝的剑南节度使“鲜于叔明”(就叫这名)就酷爱吃臭虫。记载中他闲了就会派人抓个3、5升臭虫,拿温水烫一下,然后与5味酥卷饼吃,每次吃都说这是天下最美味的食物。清代赵学敏记载了一种名叫“棕虫”的天牛幼虫,这哥们在书中把它描绘的,简直比鱼翅龙虾还要好吃:

状如海参,粗如臂、色黑,土人以为珍馔(zhuàn),

做羹味绝鲜美,肉亦坚韧而膄(shòu),绝似东海参云。一旦当地的土著迎来贵客,各寨的汉子们都会出动,去把棕树剥皮来找虫,按量进贡。古人不仅把虫拿来解馋、果腹,还发现了它们的药用功能!在汉代著成的《神农本草集》中,就把可食用的虫虫分为了上、中、下三类:上品是完全无*可以久服多服的,分别有石蜜、蜂子、桑螵蛸。石蜜是指野生蜂群弃巢后经过若干年风干变得坚如磐石的蜂巢;桑螵蛸来头特别大,它是“巨斧螳螂”的卵,具有补肾壮阳的奇效!中品是无*或有*、不能随便吃的,分别是露蜂房、蚱蝉、白僵蚕。露蜂房是*蜂的巢、白僵蚕就比较诡异了,它是:感染“白僵病”而死的蚕的尸体!也就是蚕界的僵尸!最后来说下品,也就是有*的、需要遵医嘱使用的,记录在册的种类也是最多的,分别有:蜣螂、蛴螬、石蚕、雀瓮、樗(chū)鸡、斑猫、蝼蛄、地胆、萤火、衣鱼、木虻(méng)、蜚蠊。除此之外,在《名医别录》中又增加了9种:白蜡、原蚕、土蜂、大*蜂、葛上亭长、蜻蛉、桑囊虫、行夜、芫菁。由于下品种类实在太多,我们就挑几个少见的给大家展示:蛴螬就是金龟子的幼虫,看上去应该是死在贝爷嘴下“嘎嘣脆鸡肉味”的亲戚;雀瓮是“*刺蛾”的虫茧,据说有熄风止惊,解*消肿之功效;樗(chū)鸡就是民间人称的“花姑娘”。衣鱼的话......长这样名字很奇怪的“葛上亭长”其实就是成年雌性豆芫菁虫行夜的学名叫“虎斑步?虫”,具有活血化瘀,温经止痛之功效,常用于痛经、产后腹痛等症状。虽说按上文来看,许多虫虫的用途十分广泛,但仍有些虫子是对我们人类没有什么贡献的,首当其冲的就是本鼬最讨厌的蚊子!昆虫作为节肢动物占了世界动物总量的80%,总量远大于任何家畜,并且它们几乎没有和人类共患的疾病,也就不用担心“顺便被病*感染”的事。因此它们可以说是蛋白质的完美来源!但也许是因为它们的形象比较乖张?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虫虫却离我们的餐桌越来越远……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应该跟随古人的智慧,抛弃狭隘的饮食观念,重新尝试一下好吃的虫虫们吧~

嘿呦旅行

没时间解释了,快长按左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