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玉米的生育期和生育时期
(一)生育期
玉米从出苗至成熟的天数,称为生育期。播种期早的生育期长,播种期迟的生育期短;温度高的生育期短,温度低的生育期就长。
(二)生育时期
在玉米一生中,由于自身量变和质变的结果及环境变化的影响,均发生不同的阶段性变化,这些阶段性变化,称为生育时期,如出苗、拔节、抽雄、开花、吐丝和成熟等。各生育时期及鉴别标准如下。
(1)出苗期:幼苗出土高约2cm的日期。
三叶期:植株第三片叶露出叶心3cm。
(2)拔节期:植株雄穗伸长,茎节总长度达2~3cm,叶龄指数30左右
小喇叭口期:雌穗进入伸长期,雄穗进入小花分化期,叶龄指数46左右
大喇叭口期:雌穗进入小花分化期、雄穗进入四分体期,叶龄指数60左右,雄穗主轴中上部小穗长度达0.8cm左右,棒三叶甩开呈喇叭口。
(3)抽雄期:植株雄穗尖端露出顶叶3~5cm。
(4)散粉期:植株雄穗开始散粉。
(5)抽丝期:植株雌穗的花丝从苞叶中伸出2cm左右。
子粒形成期:植株果穗中部子粒体积基本建成,胚乳呈清浆状,亦称灌浆期。
乳熟期:植株果穗中部子粒干重迅速增加并基本建成,胚乳呈乳状后至糊状。
蜡熟期:植株果穗中部子粒干重接近最大值,胚乳呈蜡状,用指甲可划破。
(6)完熟期:植株子粒干硬,子粒基部出现黑色层,乳线消失,并呈现出品种固有的颜色和光泽。
一般大田或试验田,以全田50%以上植株进入该生育时期为标志。
二、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一)播前准备
1、土地准备
(1)土地耕翻,施足基肥:冬前土地应进行秋翻、冬灌或春灌。耕翻深度要达到25cm以上,要求耕深一致,翻垄均匀;秸秆还田和绿肥地要切茬,翻埋良好。结合耕翻,将全部有机肥料、氮肥的40%~50%及磷肥的70%~80%作基肥全层深施。
(2)播前土壤封闭及整地:达到“齐、平、松、碎、净、墒”标准的待播状态。
2、种子准备
(1)选用优良杂交种:优良杂交种,是玉米取得高产的基础。
(2)种子精选:种子的要求达到国标(GB.1-)二级良种标准以上的商品种子。种子色泽光亮,籽粒饱满,大小一致,无虫蛀、无破损,以满足精准播种的要求。
(3)种子处理:播种前选择适当的专用种衣剂包衣种子,或根据需要对种子进行拌种处理,达到防治病虫害,促进生长的目的。
(4)播种机具的调试:按照精准播种的要求调试好播种机具的传动、排种、追肥等部件。
(二)播种技术
1、适宜的播种期确定
适宜播种期的确定应参考以下三个方面:(1)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2)播种时的土壤墒情;(3)保证能够在生长季节正常成熟(这对无霜期较短地区的玉米制种十分关键)。玉米发芽最低温度为6~7℃,10~12℃为幼芽缓慢生长的温度。如果考虑土壤墒情及保证无霜期较短的地区玉米能够正常成熟,可在5~10cm地温稳定在10℃左右时适期早播。地膜覆盖玉米可提前至5~10cm地温8~10℃时播种。
2、播种方式
根据收获机械来配置播种方式,目前玉米生产中主要有60cm等行距播种和60+40cm宽窄行两种播种方式。
3、播种量
玉米播种量因种子大小、种植密度、种植方式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怀玉适宜种植密度为-株/亩;
怀玉适宜种植为-株/亩;怀玉20适宜种植为-株/亩;
怀玉23适宜种植为株/亩左右。
4、株距配置
根据计划定苗密度确定株行距。
5、播种深度
适宜的播种深度,是根据土质、土壤墒情和种子大小而定,一般以4~6cm为宜。土壤墒情较好可适当浅些;土壤质地疏松的砂壤土地可适当深些;应当注意,在土壤墒情、肥力较好的土壤播种过浅,会在苗期产生大量的无效分蘖。
6、播种质量要求
按精准播种技术要求,达到行距一致,接行准确,下粒准确均匀、深浅一致,覆土良好、镇压紧实,一播全苗。
(三)合理密植
合理密植是玉米高产的重要措施。
玉米产量由亩穗数、穗粒数和粒重三者构成,三者的乘积就是亩产量,
1、根据品种株型确定密度
紧凑型、半紧凑型中晚熟玉米,适宜的种植密度为~株;平展型中晚熟玉米种植密度为~株。同类型早熟品种亩增加~株。
2、根据土壤肥力、质地
土壤肥力高的地宜密植,土壤肥力低宜稀植;土壤质地轻、通透性好的土壤宜密,土壤质地粘重、透气透水差的粘土地宜稀。
3、根据管理水平、水肥投入确定。
管理水平高、水肥投入多的地宜密植;反之,管理水平较低,水肥投入达不到的地宜稀植。
(四)施肥技术
玉米是需肥较多的高产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需要吸收大量营养元素,其中氮、磷、钾三元素需要量最多,其次是钙、镁、硫、硼、锌、锰等元素。玉米施肥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基肥为主、追肥为辅;氮肥为主、磷肥为辅;穗肥为主,粒肥为辅。基肥最好是优质腐熟农家肥或翻压绿肥等有机肥。施肥量和施肥方法还要依据产量指标、土壤肥力基础、肥料种类、种植方式以及品种和密度等综合运用。
1、需肥规律
(1)玉米吸收氮、磷、钾元素数量和比例
根据试验测定,平均每生产kg籽粒平均需吸收氮素2.6kg,磷1.21kg,钾2.18kg。吸收氮、磷、钾的比例大致为1:0.46:0.84,这一数量和比例可供制订施肥方案时参考。
(2)不同生育阶段对氮、磷、钾元素的吸收
玉。一般来说,玉米幼苗时对氮的吸收量较少,约占总氮量的2%左右;
拔节至开花期,吸收营养元素速度快、对氮的吸收占总量的50%左右;
籽粒灌浆期,此期对氮的吸收占总量的45%左右。
玉米对磷的吸收规律基本上与氮素相同,拔节孕穗至抽雄达到高峰,授粉以后减慢。
而玉米对钾的吸收,在抽穗授粉期吸收50%左右,至灌浆高峰时已吸收全部的钾。
2、施肥技术
米高产施肥技术分为基肥、种肥、追肥和根外喷肥。
(1)深施基肥
基肥是播种前施用的肥料,也称底肥,通常应该以优质有机肥料为主,化肥为辅。
基肥基本上以腐熟的油渣、有机复合肥、秸秆还田、绿肥和化肥为主。一般结合秋耕将所有有机肥、氮肥总量的40%~50%、磷肥总量的70%~80%全层深施。
(2)用好种肥
种肥供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所需,以速效性化肥为主。由于化肥,特别是氮素化肥会引起烂种,因此要与种子分开施入,深度8~10cm。种肥数量:氮肥总量的10%左右及施基肥后剩余的全部磷肥,加入腐熟过的油渣或羊粪20~30kg。
(3)分次追肥
①提苗肥:没有施用种肥的地块,结合第二次中耕追施提苗肥,数量与种肥相当
②孕穗肥:玉米拔节至抽雄是施肥最大效应时期,此期正值雌穗小穗分化盛期,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是决定果穗大小和粒数多少的关键时期,需要较多的养分和水分。孕穗肥宜采用速效氮素化肥,数量占氮肥总量40%左右,结合开沟培土施入,灌水后可迅速发挥肥效。
③花粒肥:玉米已完全进入生殖生长阶段,籽粒中干物质产量90%以上来自叶片的光合作用产物,此时保持叶片青绿,延长叶片功能期,是增加粒重,获得高产的重要措施。这个时期使用滴灌或自压软管灌溉的地块,可随水滴施5~10kg喷滴灌专用肥或其它速效氮肥。或在开沟追肥施加入一定数量高效涂层尿素,控制并延缓速效氮肥的释放速度,延长尿素的肥效期。
④叶面喷肥:叶面肥的种类主要有微量元素叶面肥,稀土微肥,有机化合物叶面肥及部分生物调控剂等。一般结合打药等措施一起使用。
3、施肥量的确定
前主要按产量目标测土配方施肥,常用的有养分平衡法、地力差减法、氮磷钾比例法等方法。一般玉米大田亩施肥量在50~60kg,氮磷比在1:0.4~0.5之间。丰产田及制种田应根据目标产量增加施肥量。
(五)节水灌溉
1、需水规律
(1)田间需水量
玉米田间需水量,指整个生育期由于生理活动、叶面蒸腾和地面蒸发所消耗的灌水、降水及地下水的总量。一般在正常的气候和合理栽培技术措施下,玉米的需水量随着产量提高而提高。
(2)玉米需水规律
①出苗~拔节:苗期需水量较少,日耗水1.28方/亩,占全生育期总量的13%。
②拔节~抽雄:需水量显著增多,日耗水4.87方/亩,占全生育期总量的32.6%。
③抽雄~乳熟:需水量达到高峰,日耗水5.41方/亩,占全生育期总量的35%。
④乳熟~成熟:需水量开始下降,日耗水3.74方/亩,占全生育期总量的19.4%。
从玉米生育期需水规律看,需水量呈单峰曲线,苗期需水较少,孕穗(拔节~抽雄)增多,灌溉期达到高峰,以后逐渐减少。
(3)玉米各生育阶段对水分状况的反应
实践和研究证明:玉米对水分反应是苗期比较耐旱,从拔节以后亏缺越来越敏感,抽丝期最敏感,此后敏感性下降。
出苗至展开5叶期,一般土壤水分就可维持根系的正常生长。
展开5叶至拔节,这一阶段末期开始对水分敏感,但正常情况仍不需要灌水。
拔节至抽雄这一阶段是茎叶生长最快,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过渡阶段,也是玉米对水分较敏感时期。大喇叭口期是雌穗小花分化发育的关键时期,进入玉米需水临界期,开始灌水。
抽雄散粉至抽丝是玉米对水分最敏感时期。如水分供应不足,会抑制花丝伸长,推迟抽丝,使雌穗不能正常受精结实;若此期植株连续萎蔫8天,减产可达40%;抽丝至籽粒形成期,对水分的敏感仅次于抽丝期,这个时期如植株萎蔫4~8天,一般籽粒减产可达30%左右。
2、灌溉方式
目前玉米灌溉方式主要有喷灌、滴灌、大水漫灌等方式。
(1)滴灌:对土地要求不严,节水效果好,但成本略高。
(2)喷灌
(3)大水漫灌:操作简便,对土地要求不严
3、灌溉时间
根据玉米需水规律进行灌溉,可以节约用水,提高水分的利用率。目前主要是依据玉米生长状况的形态指标、土壤含水量及玉米生理指标来确定。
(1)玉米生长形态指标
玉米叶片在中午出现萎蔫现象,*昏前又恢复,即为轻度缺水,可以开始灌溉。
(2)土壤含水量指标
从播种到出苗要求土壤田间持水量60%~80%;苗期55%~60%;拔节期70%;抽雄、抽丝期80%;乳熟至蜡熟期75%,低于上述指标就应灌溉。
4、灌溉次数及灌溉量
根据当地气候特点,
(1)中晚熟玉米展开10~12叶时(大喇叭口期),就应开沟灌第一水,亩灌量90~方,要求渗透均匀,不淹不漏。
(2)第一水后,玉米迅速生长,,应及时赶浇第二水,间隔以不超过15天为宜,亩灌量80方左右。如第二水时间无保证,宁可推迟第一水。
(3)第三水间隔12~15天,需水高峰,应及时补给,亩灌量70~80方。
(4)第四水在玉米抽丝后,籽粒形成灌浆初期,要适时适量满足用水要求,以保证穗大粒多。亩灌量60~80方。
(5)第五水一般群体较大或玉米高产田,耗水量大,于乳熟中后期适量灌水,以延长叶片功能,增加粒重,亩灌量60~70方。
(六)玉米的田间管理
玉米的田间管理做好田间定苗,中耕除草,追肥灌水,防治病虫害等一系列田间管理工作,是玉米高产、稳产、高效、低成本的综合措施。
玉米的田间管理,主要分苗期、穗期和花粒期三个阶段
1、苗期管理(出苗~拔节)
(1)生育特点
这个阶段是生长分化根、茎、叶的时期,地上部分生长缓慢,以根系建成为中心,各项措施要为保苗、促根、促壮苗服务。
(2)主攻目标
苗全、苗齐、苗匀、苗壮、根多、根深。
(3)丰产长相
出苗整齐,均匀,无空行,无断条。幼苗叶色深绿,根系发达,植株墩实,生长整齐一致。
(4)管理措施
①保证全苗
全苗是高产的基础,在精准种子和精准播种的基础上,达到苗全、苗齐、苗匀、苗壮。
②现行中耕
。苗期中耕,一般可进行2~3次。第一次玉米现行就可进行,深度10~12cm,要避免压苗、埋苗。第二、三次中耕,苗旁宜浅,行间宜深,中耕深度可达16~18cm。
③适时定苗
一般4~5叶时定苗,,去弱留强,去小留大,去病留健,定苗结合株间松土,消灭杂草。若遇缺株,两侧可留双苗。定苗时比计划留苗密度多10%。
④苗期追肥
未带种肥的地块,结合的第二次中耕,追施提苗肥,数量与种肥相当。
⑤蹲苗促壮
蹲苗要根据当时的苗情、土壤水分、肥力等情况区别对待。当苗色深绿,长势旺,地力肥,墒情好时应进行蹲苗;地力瘦,幼苗生长不良,不宜蹲苗;一般沙性重,保水、保肥性差,盐碱重的地不宜蹲苗。
⑥防治病虫害
玉米苗期主要有地下害虫、蚜虫、红蜘蛛、叶蝉等,应及早防治。
2、穗期管理(拔节~抽雄)
(1)生育特点
穗期的生育特点是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生长中心由根系转向茎叶,雄穗、雌穗已先后开始分化,植株进入快速生长期。这个阶段根、茎、叶的生长与穗分化之间争夺养分、水分的矛盾突出,正是追肥灌水的关键时期。
(2)主攻目标
控秆、促穗、植株健壮,为穗大粒多奠定基础。
(3)丰产长相
植株墩实粗壮,根系发达,气生根多,基部节间短,叶片宽厚、叶色浓绿,上部叶片生长集中,迅速形成大喇叭口,雌雄穗发育良好。
(4)管理措施
①去除分蘖
②开沟培土
有利于气生根生成和伸展,防止玉米倒伏,有利于灌水、排水。
③适期追肥、灌水
此期要重施氮肥。结合开沟,重施氮肥总量的40%左右,追肥深度8~10cm,防止化肥漏入喇叭口,烧伤叶片。开沟追肥结束后,应根据天气、土壤墒情和玉米长相及时灌头水。第一水要灌足灌匀,间隔12~15天及时灌第二水。
④防止病虫害
玉米穗期主要害虫是玉米螟、棉铃虫、红蜘蛛、蚜虫、叶蝉等。
3、花粒期管理(抽穗开花~成熟)
(1)生育特点
玉米抽穗开花时,根、茎、叶生长基本结束,植株进入以开花授粉,受精结实和籽粒生长建成为主的生殖生长阶段。
(2)主攻目标
防止茎叶早衰,保持秆青叶绿,促进籽粒灌浆,争取粒多粒重。
(3)丰产长相
单株健壮,群体整齐,植株青绿,穗大粒多,籽粒饱满,后期叶片保绿好。成熟中后期叶面积系数应维持在3~4左右。
(4)管理措施
①灌水
玉米开花到成熟需水量占全生育期的50%~55%,特别是抽穗开花期对水分反应敏感,土壤水分以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75%~80%为宜。。
②补施花粒肥
花粒肥能够防止玉米脱肥早衰,保持叶片功能旺盛。根据玉米生长情况,如后期脱肥,可采用人工补施速效氮肥5~10kg;
③防止后期早衰
合理运用水肥,防治病虫害等措施,尽力防止早衰,延长玉米后期叶片功能期,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
④防止倒伏:中后期倒伏对产量影响较大,尽量避免或减轻。防止玉米倒伏主要有采用抗倒品种,合理密植,优化水肥管理,开沟培土,化控处理等措施。
4、适时晚收
玉米的成熟期可分为乳熟期、蜡熟期和完熟期三个时期。完熟期籽粒达到生理成熟,体积最大,干重最高。此时适时收获,可以获得最高的经济产量。
一般籽粒水分要低于16%才可安全贮藏。
玉米螟防治技术
玉米螟,属鳞翅目螟蛾科秆野螟属的一种昆虫。分危害玉米植株地上的各个部位,使受害部分丧失功能,降低籽粒产量。在玉米心叶期,初孵幼虫大多爬入心叶内,群聚取食心叶叶肉,留下白色薄膜状表皮,呈花叶状;2、3龄幼虫大多爬入心叶内潜藏为害,心叶展开后,出现整齐的排孔;此后,陆续蛀入茎秆继续为害,蛀孔口常堆有大量粪渣;雄穗被蛀,常易折断,影响授粉;苞叶、花丝被蛀食,会造成缺粒和秕粒;茎秆、穗柄、穗轴被蛀食后,形成隧道,破坏植株内水分、养分的输送,使茎秆倒折率增加,籽粒产量下降。初孵幼虫可吐丝下垂,随风漂移扩散到邻近植株上。
玉米螟幼虫
防治技术
目前,玉米螟的防治技术已比较成熟,通过种植抗虫品种,采取赤眼蜂、白僵菌、Bt颗粒剂等生物防治,频振式杀虫灯灯光诱杀等物理防治,杀虫剂喷雾或颗粒剂灌心以及寄生菌剂灌心等均可防治
1、农业防治。玉米螟幼虫大多数在寄主茎秆、穗轴、根茎中越冬,春季化蛹。所以,采取秸秆粉碎还田、沤肥或作饲料,力争在4月底前因地制宜地将寄主秸秆处理掉,可有效降低虫口密度,减轻田间螟害。选育和推广抗虫品种,加快转基因抗虫玉米的产业化进程,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2、生物防治。可以根据情况选择赤眼蜂防治、白僵菌封垛防治和Bt乳剂防治。在东北春玉米区,用白僵菌封垛消灭越冬幼虫,在5月上中旬,于越冬代玉米螟幼虫化蛹前,每立方米剁量用白僵菌(每克含孢子量亿)10~20克喷粉封垛。玉米喇叭口期将Bt颗粒剂或白僵菌菌沙投入喇叭口中,或喷雾,同时可兼治棉铃虫等害虫。
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选择寄生力和适应性强的优良赤眼蜂种;
2)在越冬代玉米螟化蛹率达20%时,后推10天为第1次放蜂时期,间隔5天放第2次;或在籽粒建成初期玉米螟产卵始期放蜂2次;
3)将蜂卡挂在放蜂点玉米茎秆中部叶片的背面。傍晚时放蜂,减少新羽化的赤眼蜂遭受日晒;
4)赤眼蜂只能飞10米左右,放蜂点一般掌握在每亩2~6点,每亩地放蜂1~2万头
3、物理防治。在玉米螟发蛾始盛期在玉米地附近开阔地,按亩玉米设置一盏高压汞灯,下设药池,或按50亩玉米设置一盏黑光灯、频振式杀虫灯,诱杀玉米螟成虫。
4、化学防治:
1)颗粒剂灌心:在玉米心叶末期施用农药颗粒剂,*杀心叶内玉米螟幼虫。药剂可用50%辛硫磷10毫升,兑水少许,均匀喷拌在8~10公斤的细煤渣或细砂上,配制0.1%辛硫磷*渣,每株玉米施1~2克;或每亩用1%杀螟灵颗粒剂或3%辛硫磷颗粒剂克均匀拌入4~5公斤细河沙;或用25%杀虫双水剂克,拌细土5公斤,制成*土;用0.1%或0.15%氟氯氰颗粒剂,拌10~15倍煤渣颗粒,每株用量1.5克,颗粒剂点心。
2)药液灌心:在玉米心叶末期,用90%晶体敌百虫倍液灌心,每株灌10毫升;或用25%杀虫双水剂倍液,每株10毫升灌雄穗。
3)药液灌穗:玉米露雄时,用50%敌敌畏乳油~倍液,或氰戊菊酯乳油或2.5%溴氰菊酯乳油~1倍液灌注雄穗。或喷洒在雌穗顶端的花丝基部,使药液渗入花丝杀死在穗顶危害的幼虫。
玉米要想高产,就需要了解玉米一生的几个关键时期;玉米螟对玉米造成的危害极大,怀川种业在此提醒各位经销商朋友和农民朋友们一定要注意防治病虫害,保证玉米增产增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