虫白蜡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凡世星火,几千年的人间光明 [复制链接]

1#

导语

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虽从深处去看,是为表达内心的失望与愤满,不愿与一些人同流合污之心,却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古时元夕节的游玩景象。

想想现代四处可见的霓虹灯,怎能比得上那热闹非凡的灯火阑珊?当古时夜幕降临,万家灯火燃起,那一片人间的星火,伴过的不止是读书人翻书的声音,还有被点亮了几千年的人间光明。

一、破开蛮荒时期的黑暗

原始时期,人类的光明之源于白昼,对于大自然,尚还十分依赖,直至火的出现。

根据相关考古发现,火最早的出现源于一次滚滚天雷,雷火劈及大地上的林木引发了火源,猿人发现之后,将火种接回山洞之中保留,由专门看管火种的猿人看护,用于照明、驱逐野兽、烧烤食物、驱寒取暖之用。

每每需要火源,猿人便给火种添加柴木,使得火焰燃烧更盛。火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人类生存的智慧,及激发了人类探索新世界的能力,且在成功或失败的经验中,丰富自己对自然界的认知。

一次雨水淋浇渗透进山洞使得火种被浇灭,猿人在悲伤痛心之余,发现了水能灭火的原理,故大为喜悦。每一个进步,都在岁月中叠成量的积累,后来北京猿人又引来了火种,使得火种经久不息,正如人类繁衍生命的本能,不断挖掘文明的动力。

当然,史上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一万多年前,在火出现以前,有一个叫燧明国,处于蛮荒之地,连日光都无法普照。当时的燧人只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即便如此,每到黑夜,野兽的吼叫声此起彼伏,使得人们瑟瑟地依偎在一起又冷又怕。

天神伏羲看到之后大为不忍,故开展神通,使天雷劈及树木和一些逃窜的野兽,使得人类发现了火的升起作用,便引火种为己用。另有钻木取火之传说,年前,昆仑山上有一种能够生长在石头上的树木,叫燧木。燧木没有树皮和树叶只有树干,而有一只叫毕方的鸟,它拥有非常尖利的嘴,喜欢用短而硬的喙去燧木树干,不想竟因摩擦引发了火苗,燧人看见后很开心,便学着毕方去钻木取火。

虽上述两个小故事显然只是一个传说,但通过神话,可见火的发现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使得当时的人们给予它重视与赞美,而最早的灯却是源于猿人对于火的发现。

据考古发现,我国最早的灯即为火炬,距今已多年的有历史不过此时的火炬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灯,只是灯的雏形。最早出现的灯为燃油灯,也可称之为豆形灯,它的出现给灯赋予了名字。上古时代,有一种盛食器,名字叫豆,它从新时期时代开始流行,其上部的盏盘用于盛放肉羹之类的食物,后来因照明需要,被配之以灯芯,换之以灯油,变成了一盏照明灯。

灯为何称之为灯?因该灯是用豆这器物创出,而《尔雅释器》里有描述: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故灯的得名因此由来。

二、探索光明之路

豆形灯是我国最早的灯具,而它的名字,和被文字所记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在此之前,人们对照明工具的称呼为烛。此烛并非是现代人所认知的蜡烛,而是繁体字的简化,当时指的是火炬,也就是火把。大火把用松枝和芦苇做芯,小火把用竹麻等材料做芯,火把的外面会缠上浸满松脂混油脂柔软植物纤维,属于灯具的前身。

火把之后,战国、秦、汉时期的灯具主要有火炬、油灯和烛台。其中油灯接种火苗的燃油主要为:动物油、牛油;植物油则一般为麻籽油、白苏籽油和桐油等。油灯的灯芯则由火炬演变而来,用麻去皮捆绑做成,称之为麻蒸,它的特点是质地较硬,便于将它插在灯盏中心的支钉上。

而烛台需要配合蜡烛进行使用,属于固体燃料,其原料分为两:一是蜂蜡(也可以称为*蜡),二是白蜡。蜂蜡是工蜂腹部蜡腺的分泌物,白蜡是白蜡虫的分泌物,当时的燃料非常的天然,燃烧起来大概也是无*的,不过这种蜡烛取材很难得,一般平民百姓不得使用,仅为贵族所用。

明清时期,蜡烛的原材料不再那么的奢侈珍贵,植物油被运用在蜡烛的制造当中,因该材料便于获取,使得蜡烛逐渐被普通百姓所使用。清朝的蜡烛在解决原材料问题进行普及之后,不仅是局限于功能性、实用性,被进行了工艺加工,使之看起来更美观,更应某个场景。

尤其是宫廷所用的蜡烛,还会装饰上盘龙和云龙等彩色的花纹,且根据不同的场合大小、用途大小,配以不同大小的蜡烛,使得蜡烛在清朝成为了一种工艺品。当然在宋元时期,还有一种照明材料,那就是石油,曾被宋人拿以当照明燃料,但大概石油不好开采,当时的开采技术也缺乏,因此还是蜡烛更为普及。

因古灯为日常必需品,当朝的社会生产力,器具的风格,间接影响着灯的形态及细微之处的功能。譬如,战国时期的青铜器比较发达,相关用具的风格自然向青铜类上靠,加上当时的器具形态不算丰富,灯的形态自然也较为单调。

而三国开始至隋唐乃至明清,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温饱问题解决之后,便过渡向精神层面的追求,加上剩余的生产力,其他领域便得到了到的发展空间。

陶、瓷、银、铜、玉……的出现,使得古灯随之得以完善,造型愈发丰富多彩,做工愈发地精致争奇。古往今来,凡是上升至艺术层面的物品,皆较为奢华。像其中的宫灯,皇家不惜花费大量钱财进行支持,使得它们不仅是一盏灯,在高质量的材质和精美的工艺下,具有很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三、每一盏灯,都是人间最美的星火

古人的灯,是人间最美的星火,每一盏灯的背后,除去斑驳的漫长岁月,还有古人对光明不懈追求与不灭的信念。长信宫灯被誉为中华第一灯,为青铜所制造,由皇室成员所用,造型是一个双膝跪地的宫女,看上去制作工艺十分精致,宫女的无关经历悠久的历史依然清晰可见。

这款宫灯不仅反映出了古人的精良的制作工艺,还传达着他们先进的环保理念,置于宫女膝下的水盘,且起到过滤灯烟内的尘埃及气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燃烧时所释放的有害气体,达到减轻室内污染的效果。长信宫灯的出现,更进一步呈现出古人崇敬自然的理念,他们的环保意识强烈,尊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则他们信仰神明,即是对自然一种敬畏。

陶灯也伴随了古人一段漫长的岁月,其中以汉代的陶灯最为丰富,它分为单枝灯(豆形灯最为常见,且拥有人形、动物形)和连枝灯(装饰有百戏人物和不同的动物,造型独特精美,非常的鲜活生动),因此拥有陶百花灯的美称。连枝灯为古代灯具中最繁复的立灯,其灯盏在灯柱上伸展而出,类似于树木的枝干,灯盏达3~29个不等,且高低错落有致,若将其点燃,不仅照明效果良好,因其如同枝繁叶茂的大树,且其中的火焰更具有一种生命力。

古代工匠在设计连枝灯之时,大概对生活有着热情美好的期待。

唐代因陶瓷业兴盛,使得陶灯出现了釉陶、三彩(以白、绿、*为主)、灰陶品种,此时的陶灯风格柔和而清润,精致而雅致飘逸。陶灯在三国、两晋被普遍使用,南北朝时期因被大量使用,热度逐渐衰退。而元代时期以后,陶灯完全退出了使用的热潮,不过回顾它的历史,依然有着悠久厚实的年代痕迹。

古代的灯,何止一盏,每一盏灯,都是古人对每一片光明的雕刻。光明为他们带来了文明,他们运用虔诚的智慧,投抱予光明一份热爱,一份艺术,那一盏盏燃烧的灯火,何尝不是他们驱散黑暗,探索美好未来的见证。

如今,灯在现代人的生活当中已再熟悉不过,且在电能的运用下,使得灯在使用的时候非常的便捷,也更加的安全,不过却也少了火焰跳动下的古老生活味。

相较之下,古人的灯确是更美,不过它们不适合放在现代来使用,毕竟时代的节奏不一样,古代属于慢生活,现代属于快餐式的生活是……但若时间允许,古人的灯依然会有一盏能够照亮到心里。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