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景龙门止马村,湔江奔涌野芦深。长街小巷清渠绕,绿瓦灰墙鸟语闻。”这是笔者多年前去“海窝子”游玩时即兴吟咏的一首小诗。海窝子,就是新兴场的习称。
新兴,位于彭州西北方向约20公里处的湔江右岸。秦灭蜀后,这一带为湔氐县辖域,南北朝时期设九陇郡辖管。隋开皇三年(年),废郡置九陇县,沿至唐宋时期,这一带一直为九陇县辖。明洪武十年(年)降州为县,至上世纪90年代晚期,这里一直为彭县属地。明末清初,现址南外5里处有殷氏兄弟开办的煤矿,聚人聚气,煤矿旁渐渐兴建起一乡场,时称殷家场。清乾隆五十五年(年)废殷家场而择今址建场,有别于老场,新建之场取名为新兴场,时为彭县西乡梯云、鹿坪二里辖。清咸丰时设新兴局,后于光绪元年(年)设新兴乡。民国初,新兴属彭县西二区,民国二十五年(年)改属彭县第四区,其时区署设在新兴场。上个世纪50年代,新兴先后设乡、镇、人民公社,年恢复镇制。年,曾改名为新海人民公社,后于年复名新兴镇。
湔江,古称湔水、濛水,发源于龙门山脉中的太子城峰西南,为沱江上游的三大支流之一。源流过龙门山红龙池和乾龙池,在新兴场处与*河相汇后奔流而下进入成都平原,途中又分别与石亭江、绵远河、中河、毗河等相汇并进入金堂。早在夏商时期,湔江流域就是古蜀人的聚居地,新兴场附近的阳平山,古名湔山,被认为是古蜀国鱼凫王安身与兴发之地。《蜀王本纪》载:“鱼凫田于湔山得仙,今庙祀于湔”,“蜀人思之,为立祠”。清光绪《重修彭县志》载:“古蜀王祠,盖即阳平观,祠蜀王鱼凫也。”古蜀王国在此繁衍壮大,后南迁建都郫邑并扩展至整个成都平原。新兴一地,可谓是人文历史悠久。
阳平观,也是中国道教圣地。汉代年间的张道陵,为道家天师道创始人,传说其隐居于洛阳北邙山中修炼,精思学道,有口衔玉符之白虎至其所。晚年入蜀,张道陵受太上老君指引,以扫除妖魔、救护生民为己任。蜀地百姓仰其高德,愿意听受天师教化,于是张道陵设立“二十四治”,即布化行道的机构,广收门徒。张天师之二十四治中的首治,即为阳平治,就是张道陵在阳平山上创建的道教机构。汉代至宋,这里一直是道教盛行之地。新兴一地,文化底蕴深厚,于此也可略见一斑。
新兴场位于湔江与*河相汇之处,这里山大谷深,易受山洪之灾。西汉时期,文翁任蜀郡太守,任职期间,文翁大力治理湔江。晋《华阳国志》记载:景帝末年“以庐江文翁为蜀守,穿湔江口,溉灌繁田千七百顷。是时世道平治,民物阜康……”自此,湔江流域才真正成为物产丰饶的人居适宜之地。新兴场刚建起时,规模很小,只是今上场一段。下游处时有上、中、下渡口三个,即保宁渡、普济渡和善缘渡。每年夏季,这一山湾处就会被水淹没,其余时间里也是积水成滩,人称“海窝子”,又名“黑窝子”。清光绪年间,知县耿四维组织人力,对河道进行疏通,防止积淤,新兴场下游一段平地因此被整理出来开拓为新兴场的下场,新兴场由此形成了上中下三场相连、约3里余的长街大场。“海窝子”之老地名,也延传至今。
龙怀山在新兴场后,沿小路可直往山里。有寺则名,龙怀山上曾有始建于隋开皇元年(年)的龙怀寺,唐代文学家、“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此留下了名篇《彭州九陇县龙怀寺碑》。碑中记有:“龙怀山者,井络之所交会,岷隅之所控带。攒峰北走,吐沓嶂於元霄;巨壑南驰,喷洪涛於赤岸。香城宝地,左右林泉;碧岫丹岑,往来烟雨。”“因嶂为壁,凭崖列户。以开皇五年始赐额为龙怀寺。地邻绵左,遂均绵上之恩;山似龙盘,即建龙怀之刹。”龙怀山之旖旎风景,龙怀寺之悠悠古韵,让人伤时感事,遥想万千。清代蜀中俊才、诗人与戏曲理论家李调元,感怀之中咏诗一首:“碧岫丹岑烟树攒,龙怀山本似龙蟠。蜀中寺碣多名迹,只数初唐王子安。”
明末清初,大批移民先后从湖广、江西、广东、福建、陕西、贵州等地迁转而来,或务农或经商,在此定居落业。山中有煤炭、木材,以及各种山货,平坝可种粮食、蔬菜,加之这里为通向山地各场(思文、*、通济、复兴、宝兴、磁峰)的道口,也是彭州北去进入九顶山,以及松茂高原的必经道口,利于商货集散与交易,这一带成为人居之上好地方。移民们在此耕劳勤作,繁衍生息,极大地促进了乡场的繁荣与发展。清中晚期,新兴场上先后修建起多座移民同乡会馆,以及多个寺庙。至清末民初时,上场有江西会馆(万寿宫)、广东会馆(南华宫)、贵州会馆(荣禄宫)和五圣宫;中场有佛林寺、张爷庙和城隍庙;下场有*州会馆(帝主宫)、陕西会馆(三元宫)、湖广会馆(真武宫)、四川会馆(川王宫)、五省会馆(火神庙)、文昌宫和娘娘庙。虽地处偏远,新兴场之规模却实属不小。当时的各移民会馆都是华丽气派,设有戏台、大殿和厢房,为移民们商议诸事、开展活动的地方。*州会馆为来自湖广省*州府地区的移民所建,为新兴场上规模最大的移民会馆,曾有房间56个。新兴场因其地理优势,也吸引了很多外地客商,陕西籍移民和贵州籍移民多是当年因商而来的移民。旧时,新兴场每年都要举办烟草交易的“烟会”、白蜡交易的“虫会”,此外,场上还设有粮食市、牲口市、木材市等市场,吸引着四乡八里的人来此赶场。民国时期,这里设办县立简易师范学校、县立卫生院分院、县银行办事处等机构,也是因这里人多场丰之故。
新兴场一条长街贯通,由北往南,早年老街全为石板铺设,各出路口都有栅子门相隔,另有十条“水巷子”可通往河边。场上还有一条小街,名“半边街”,位于上场与下场之间。高低错落的民居沿街而建,以两层式建筑为多,宫观寺庙间杂其中。民居建筑临街面都是可卸取板式木门,多为“前商后居”。平时里,场上的居民或农忙于附近的田地,或劳作于自家的作坊,或于门口庭前休闲,街上行人不多。遇在赶场天,街上人来人往,甚是热闹。茶馆里、饭馆里,自然也是客来连连,应接不暇。清初的移民来自外省多地,多种文化在这里交融,形成了新兴场特有的文化现象。旧时的新兴场,每年都有很多的群集活动,可谓是三教九流各有其会,诸如“城隍会”“三*会”“药王会”“张爷会”“杜康会”“雷祖会”“詹王会”“王爷会”“鲁班会”“老君会”“葛仙会”“罗衣会”等。各个会期里,都有戏班子前来表演助阵,场面十分热闹。至今,场上还有很多川剧票友,经常聚在一起自娱自乐。
5·12特大地震中,龙门山断裂带边缘处的新兴场属于重灾区,场上民房多遭损毁,很多古建筑也因此遭受重创。灾后重建中,新兴场注重古镇容貌的恢复和文化的传承,新建和修葺了古镇街道和民居建筑,街道两旁均为仿古式木楼,沿街还开凿了一条小河,建好的新兴场较好地保持和显露了其旧时风韵。年5月,新兴场重新开街迎客,古镇进口处立有一牌坊,牌坊上“海窝子”三字尤为显眼,牌坊上的楹联,取自王勃之《彭州九陇县龙怀寺碑》中的一句:“碧岫丹岑,往来烟雨;香城宝地,左右林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文章已于修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